网站公告:

历史研究格式(历史研究格式要求)

考研动态 adm1n 浏览 查看评论

历史研究格式,历史研究格式要求





作者:沈庚南



吴江地图 via@江城洲岛主

桃源镇位于吴江市西南部地区,是江苏省最南端嵌入浙江北部形似等腰三角形的地带,其南端与浙江桐乡县乌镇隔河相望,以此为顶点,沿烂溪塘向东北延伸则与浙江嘉兴市界毗邻,沿横泾港往西、阳和桥港向西北延伸与浙江湖州市界接壤,地理位置十分独特,历史上曾是2省(江苏、浙江)3府(苏州、湖州、嘉兴)4县(吴江、震泽、乌程、由拳。后为五县:吴江、震泽、乌程、桐乡、秀水)错壤之地。全镇周边界线总长56.5公里,其中与浙江的交界线长达32公里,镇域总面积90.61平方公里。



吴江市桃源镇青云安富桥

桃源镇历史悠久。据境内广福村无字圩古文化遗址考证,早在6000多年前,已有先民在这里繁衍生息。在这块土地上有吴越征战时留下的“吴王离宫”、“集贤馆”、“战船港”等遗址。清·乾隆《四库存全书》载:“前宫、后宫、西宫在吴江县沈张湖(今称沈庄漾)之西(为“东”之笔误),皆吴王夫差离宫也,今村名犹存,沿其旧”。清·康熙六十年(1721)《吴江县志续编》有“15都去县治西南110里,雷村、歜村、竹里、章奥、西宫、算墟;16都去县治西南120里;新陈、集贤、前宫、后宫”的确切记载,这里所说前宫、后宫、西宫的建造地点,在今后村(仙南村)和西亭 (严墓村)一带。西汉初,与司马相如、枚乘齐名的严忌,死后葬于现铜罗镇东的枫潭之中,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没于水,崇祯四年(1631年)重筑,故铜罗又称“严墓”。

此外,在民间还有元末明初沈万三祖居沈庄村及沈庄漾、陶墩、天亮浜等相关的传说。元末兵部侍郎戴敬本曾弃职隐居于此,并留下了“问津桃花何处去,为有源头活水来”的名联,桃源也因此而得名。桃源农村,虽同样有着6000多年当地人类智慧和厚重的历史文化沉积,但由于地处偏僻,历史上既没有像《震泽镇志》、《盛湖志》一类方志传存,周边府县的地方志书上对桃源在吴江置县前地域归属亦没有十分明确的记载,20世纪30年代施涤新编撰的《严墓区政概况》一书上也没有涉及到这方面的内容,更没有人对此作过专门的研究和考证。一个乡镇,直弹丸之地,由于桃源地理位置十分独特,缺少这样一段历史,确是一大遗憾。为此,笔者经过实地考察,结合相关的历史文献记载,就桃源镇在吴江置县前的历史沿革提出一些自己的肤浅看法。



江苏省(原)吴江市旧镇地图

桃源之地,古属扬州。春秋时为吴越争战接壤之地,先属吴,后属越。战国时属楚。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秦国平定楚国江南地,置会稽郡,郡治吴(今苏州),领26县[其中包括吴县、乌程县、由拳县]。二十六年,秦灭6国,分全国为36郡,会稽郡不变,桃源之地属之。自此至后梁开平二年(908年)吴江置县前一年这1130年间,桃源之地归属何县,这是本文讨论之重点。



吴江方言(历史)地图

(一)

1994年7月出版的新编《吴江县志》称,“吴江之地古属吴,秦王政(始皇帝)二十五年,置会稽郡,始设吴县,由拳县(三国吴称嘉兴)。自此至后梁开平二年(908年),吴江之地南属嘉兴,北隶吴县。后梁开平三年(909年)吴越王钱缪割吴县南地,嘉兴北境,置吴江县”。



皇朝直省舆地全图(1904年)

清·乾隆十二年(1742年)《吴江县志》和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震泽县志》等志书就吴江置县时的记载:“梁开平三年(909年)八月[《吴越备史》载:秋八月……。是月,敕置苏州吴江县、明州静安县(今定海县),从王请也。]从吴越王钱缪请,割吴县南地置吴江县(本《吴越备史》),按《嘉兴府志》亦载此事,而又云分嘉兴之北境与焉,但不详其乡村。潘圣章《松陵献集》云,严墓旧属秀州,则严墓以南地当即嘉兴北境分入吴江者也,今与秀水县接界”。这一说法与新编《吴江县志》“南属嘉兴”的记述基本相符,这是桃源之地的“严墓以南地”自秦至唐初属嘉兴(由拳县)的唯一记载。



但还有平望以西、以南之地(包括桃源之地)在吴江置县前归属乌程县的说法: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卢熊的《苏州府志》称:“平望驿在县南四十五里,唐属吴兴郡。开元(713~741年)未始隶苏州吴县,西至浔溪(即今浙江南浔)五十余里,与乌程分界”。按《吴兴统记》:“开元二十八年(740年)苏州耆老百姓耻州境深远,请于刺史吴从众,割太湖同庭之三乡与吴兴换焉”。又云“官河从平望驿北矣,县界南二里二百五十步,南至嘉兴县界长二十六里,淤淀岁久,转运俱难。元和五年(810年),湖州刺史范传正奉敕厘开,又拨入苏州”。

清乾隆时《吴江县志》和光绪年间的《震泽县志》也有如此记载:“自秦至唐初、松陵地属吴县,平望地属乌程,开元末吴乃割太湖洞庭三乡易乌程之平望,而平望亦属吴。”从上述志书记载分析,平望驿以西、以南地,在划归吴县前,应属乌程县,其中,平望官河以西至浔溪五十余里在开元末(740年)始隶苏州吴县;平望驿站以南地则在湖州刺史范传正疏通运河后(810年)拨入苏州(吴县)。



西晋吴兴郡地图 via@中国国家人文地理



湖州市旧乡地图·古今行政附



唐宋的南太湖流域 via@中国国家人文地理

其它志书,包括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震泽镇志》以及《归安县志· 地域》还有说平望易地应在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这一说法应属疑误。如果平望易地事发生在978年的话,那么已是吴江置县70年以后的事,如此大事,《吴江县志》上应该有详实的记载,但查无典据。《嘉兴府志》对吴江建县时有:“分嘉兴北境与焉”之说。从地理位置上来说,嘉兴北境肯定在当时“平望官河以西至南浔”的地界以南,如果在太平兴国三年(978年)易地的话,后梁开平三年(909年)吴江建县后这70年间隔开乌程县地界去管理嘉兴北境分入吴江之地了。这无论从什么道理上来说,也都说不通。

上述《震泽镇志》和《归安县志》对平望易地时间虽属疑误,但“平望至浔溪五十余里地”自秦至开元未属乌程县是可以确定的了。



古东迁县在太湖流域地势图

在确定平望驿以西、以南地“自秦至唐初属乌程”的同时,对桃源地域的归属还是不能确定下来,对此,我们要在清·同治《湖州府志》的记载中去找答案:“晋武帝太康三年(282年)分乌程东乡置东迁县,东迁县的东境至平望官河(即今江南老运河),北境则有东西两洞庭山并狄塘直北诸溇港,南境直至新市、乌镇、双林、琏市、含山,西境在湖州府城东二十八里。至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东迁重新并入乌程”。根据东迁县境的“东境直至平望官河,南境直至乌镇”的记载,桃源之地应包括在内,在开元末,平望易地后,桃源之地才归属吴县。



古籍中的东迁县境记载



至此,我们已可以肯定,自秦之唐初,桃源之地一部分(严墓以南地)归属由拳县,其余部分归属乌程县(282年~589年属东迁县)。那么这两部分的地域如何划分呢?



吴兴古东迁县方位图

(二)

中国历史上行政区划的划定,很大程度上是以“ 山川形便” 为原则,即以自然山川、河流作为行政区的边界,使自然区与行政区管辖范围相对吻合。史载,夏朝开国君主大禹治水成功后,把辽阔的大陆按山川河流等自然界限划分成九州,所以,后人以“九州”指中国。直到今天,我国现行行政区划仍然是既继承历史传统(当然也会出现许多适应时代发展的创新因素)。

据2001年3月版《乌镇志》载,“始皇帝统一中国,废分封,建郡县,镇属会稽郡,裂车溪(今乌镇市河)之间,西属乌程,东属由拳,乌青始析”。“明宣德五年(1430年)青镇属嘉兴府桐乡县,乌镇仍属乌程县隶湖州府,至清不变”。“民国19年(1930年),县以下设区,青镇属桐乡县青炉区,乌镇属吴兴县第四区”,“1950年5月,乌青两镇始合并,乌镇属桐乡县,隶嘉兴专区”。这些记述,一方面说明设在车溪两岸的乌、青两镇自秦到新中国成立2170多年间始终两县分治。二是乌、青二镇是以自然界限——河流(车溪)为界线来划分。



吴兴东迁县太湖远眺图

明末清初史学家潘圣章所著《松陵献集》中有:“严墓旧属秀州,则严墓以南地当即嘉兴北境分入吴江者也,今与秀水县接界”的说法。只要搞清“严墓以南地”的位置,则桃源过去分属由拳县(即嘉兴秀州)和乌程县(东迁县)的二大部分也就清楚了。



同样以自然界限——河流为界,桃源与原属由拳县的青镇接界及与原属乌程县的乌镇接界,这二部分土地中间也有一条明显的分界线,就是紫荇塘,紫荇塘的南端接通现乌镇的市河——车溪。“严墓以南地”,则应是严墓以南、烂溪塘以西、紫荇塘以东之地。紫荇塘以东之地与今乌镇市河(车溪)以东的原青镇隔河(烂溪塘)相望,这一块土地过去应为由拳县属地,它包括并镇前铜罗镇的严墓镇南、北老街一带和旺家村、西亭村、集贤村、胡店村、南田村及兴和村和并镇前桃源镇的永康村、李家坝村、九里桥村、新亭村、对风村以及前窑村在紫荇塘以东的土地。紫荇塘以西之地与今乌镇市河西边的老乌镇隔河(横泾港)相望,这一地区,吴江建县前应为乌程县(东迁县)属地,它包括并镇前的青云镇、严墓古镇以北的铜罗镇其他地区和紫荇塘以西、横泾港以北的桃源镇所有地区。



严墓古称铜罗村,元末因发现东汉严忌墓,而改称严墓村。明初居民百余家,至弘治年间(1488~1505年)烂溪巡检司署设于处,自成市 ,嘉靖年间培之,货物颇多,始称市,严墓称市远在吴江建县之后,故“严墓以南地”应为“严墓村以南地”。只要搞清严墓村(即古铜罗村)的地域所在,“严墓以南地” 的方位就十分清楚了。从地形上看,北接大德塘、南连严墓塘的严墓市河是一条宽不足10米的小河,河南岸即古铜罗村,笔者曾有古时严墓市河两岸村民居住地均应称为严墓村(或铜罗村)的设想,如果设想成立,“严墓以南地”应是位于后兴港以东、迎春桥港以南以西的“严墓古镇以南之地”,但苦无证据,所以只能认定古严墓村是严墓市河以南的村庄。

后听到世居严墓后兴桥边的一位郑姓老人说 “严墓后兴桥堍在以前有一块石碑,上面记载着‘桐乡县□□乡十四都清字圩’等字样”。古代省县交界处,或设石、或栽碑作为标志,作为郡县分界的石碑,郑姓老人的话,证实了严墓后兴桥下河道后兴港是旧时嘉兴秀州与湖州乌程县的地域分界线,后兴桥以东地在吴江建县前是嘉兴桐乡县的属地;同时从侧面证实了笔者以前的设想,即严墓市河两岸古时民居聚落的村庄,均应称为铜罗村,“严墓以南地”应是位于后兴港以东、迎春桥港以南以西的“严墓古镇以南之地”。如果把严墓古镇以北之地乃至把并镇前的铜罗镇全部包括进去,就要远远超出“严墓以南地”“当即嘉兴北境分入吴江者也”这一历史记载的范围了。

由此可见严墓古镇以西以北地区和紫荇塘以西、与原乌镇交界的横泾港以北地区,过去应归属乌程县地界。这与《湖州府志》所载东迁县东境至平望官河,北境有东西两洞庭山并狄塘直北诸楼港,南境至新市、乌镇……,西境在湖州城东二十八里的范围也完全相符。



再从其它一些地方去考证:

1、地处桃源镇西北方向的陶墩村假字圩,有一条从光船湾到夏沙兜、南北长约400米的分省墐,墐东为江苏地界,墐西为浙江省湖州市(即过去乌程县)地界,形成了二省同治一圩及脚踏二省的景观。

2、同样地处镇西的梵香村,有一个叫张孟兜的小村庄,现居住着5户浙江籍农户和8户江苏籍农户,且不同省籍的农户交错相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长期以来接受两省分治。

3、梵香村的北扇圩与浙江省农村也仅一兜相隔,兜口土地接壤。

4、地处镇西南的广福村,与浙江湖州市的三民乡兴隆村同治一圩(北旷圩)。

5、原属青云镇漾西村(现梵香村)的西南兜28户农户,在1958年5月14日始划入浙江省吴兴县。

6、1994年7月出版的新编《吴江县志·建置区划·行政区划》对澄源下乡地域范围的说明为:“(在今铜罗、青云、桃源及相邻的浙江部分地区)”,这“相邻的浙江部分地区” 从地理上来看不可能是烂溪塘以东的原由拳县(今嘉兴市)的“部分地区”,而只能是原乌程县(今湖州市)的“部分地区”。

7、横泾港以南、车溪以西的原乌镇正是过去东迁县境“南直至乌镇”的属地……。



《浙西水利备考》中的杭嘉湖三府总图

种种“犬牙交错” 的迹象表明,桃源这块土地,过去与乌程县确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不是以紫荇塘为界,而是把紫荇塘以西地区划入“嘉兴北境分入吴江”的范围,那么上述种种迹象的存在就无法解释了。

(三)



吴王阖闾伐楚示意

据宋《吴地后集》载,“后梁开平三年(909年),吴江建县,辖5乡”,桃源之地属澄源乡辖。古籍《吴江县志载:“宋置7乡,景德三年(1006年)有4乡”,桃源之地仍属澄源乡辖。“明·泓治元年(1488年),全县分6乡”,桃源之地属澄源下乡辖,领都5(十三都、十四都、十五都、十六都、和十七都),桃源之地属之。清雍正四年(1726年)吴江县划分为吴江、震泽二县,桃源之地属震泽县澄源下乡辖。清宣统二年(1910年),推行区域自治,桃源之地属震泽县严墓镇辖。

民国元年(1912年),吴江、震泽二县合并,下设市乡,桃源之地属严墓市辖。民国18年(1929年)调整区划,县以下设区,桃源之地属第七区(后改称严墓区)辖。解放后,1957年10月全县撤区并乡前,属吴江县严墓区辖,撤区并乡后,桃源之地划分为铜罗、青云、桃源3个乡,直属吴江县辖。21世纪初,铜罗、青云、桃源3镇先后合并为桃源镇。

注:本文初稿载于《吴江档案》2005年第6期



吴江档案

收集、整理:和孚文史工作室



/吴语新媒体

强势增粉?吴语新媒体矩阵中期汇报



/乡愁

湖人湖事:立夏喫乌菱



/趣味科普

一种消亡的神秘古语,竟然还残存于江浙话里——吴语里的古越语遗留







历史研究格式(历史研究格式要求)

转载请注明:历史研究格式(历史研究格式要求)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