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本科四非二战圆梦华科新传:两年的长跑终于有了回报

考研动态 adm1n 浏览 查看评论

本科四非二战圆梦华科新传:两年的长跑终于有了回报

  2018年3月11日,我结束了我为期两年的考研生涯,被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新闻传播学专业拟录取。联想到第一次考研失败的痛苦,这次成功对我来说,尤为可贵。

  先来简介以下我的本科情况,我的初试成绩总分398:政治81、英语73、实务120、理论124。本科毕业于山东某双非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这所高校在省内来说还可以,但是放到省外、乃至全国,可以说是籍籍无名。而又由于学校所在城市的招聘基本上都对学校出身有要求——要求211以上,甚至直接要求研究生学历。所以很多岗位,简历都无法通过。

  说起考验初衷还不止就业。大三下学期,我在某单位实习的时候,发现自己的业务能力其实很差,比之名校毕业生有着明显的短板,我因此萌生出了想要通过考研继续深造的想法。那时候的我,可能存在着两种目的性,不仅是想要通过考研来跨越用人单位设定的学校和学历门槛,而且是真的看到了自己和别人的差距,我觉得本科学校没有良好的学习环境,但是我可以通过读研来争取。因此,我就这样决定要考研了。

  二、择校:一定一定要参照自己的实力

  我本人去北京呆过一段时间,超级讨厌北京,如果不去北京找工作,未来基本与北京无缘。对上海也没有特别的感觉,而广州、深圳等地位置偏南,距离我们山东太远。剩下的教育强市之外,能够满足“比济南好”且“位置适中”的,也只有武汉了。所以我就将目标定在了武汉。

  武汉有七所211以上高校,其中武汉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是985高校,刚开始深知自己水平有限,所以想报考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这所学校的新闻学考研难度应该偏中等,不算太难,但学校至少还是211高校,能够帮我在就业的时候跨越学历障碍,这算是最保守、最稳健的方案。

  之所以把学校定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还是因为,我在一些单位实习的时候,发现新闻实践中,专业背景很重要。我的判断是,未来有专业背景的新闻学人才会很受欢迎。这样,报考中南财经便顺理成章。但是后来我咨询了一些学长学姐的意见之后,发现中南财经政法的新闻系也只是刚开始招收研究生,新闻专业方面可能不尽如人意。因此逐渐萌生退意。

  于是我又查看了武汉大学的基本情况,发现武大试题较为专业,刚开始接触新闻传播学的考生很难在半年左右的时候应对那种难度的题目,于是果断放弃。

  最后我又将目光投向和武大同属985高校的华中科技大学。然后我惊讶发现华科的新闻传播学居然能够排到全国前五(去年在第四轮全国学科评估中,获得A,比肩复旦大学,并列全国第二),再参考下试题类型,发现华科试题偏重基础,相比之下,三跨考生比较容易接受。加之,华科新闻系培养出了诸如曹林、罗振宇、佘宗明等优秀的媒体人,我遂将目标定在了华科。

  说实话,华科的新闻系每年大概400人报考,固定招收24人左右,算下来也是九死一生,考研难度与我自身的实力不相匹配,这当然也为第一次考研失败埋下伏笔。尽管我后来的学习还算努力,但终因自己基础较差而无缘华科。

  ▽

  因此我也奉劝学弟学妹一句,在考研择校的时候,一定一定要参照自己的实力,不鼓励在择校的时候冒进。我听到过很多人在考研的时候扬言大不了二战,但问题是,我身边二战考研的基本都失败了,成功率不到20%。从爱传播统计成绩单时填写的成绩单就可以看出来,每年二战华科的应该有100人甚至不止,而华科新闻传播学每年基本只招24个(今年多录了两个,据说是最后三名成绩相同),再除去约一半应届生,成功率有多大呢?

  所以,我奉劝很多基础太差的同学,还是应该参照自己的实力去理性择校。可能有人会说,学长你不是成功考上华科了吗,然后劝我们不要报考这不是歧视我们?其实不是,我虽然考上了,但是却浪费了一年的大好时光,二十多岁的时光啊,是人一生中最美好的年纪。而且二战成功也实属侥幸,各门科目都发挥到史上最好水平,这才有幸进入华科大门,现在想想也很后怕,万一我二战失败了,对我这个人的自信心都将是一个沉痛打击。

  下面来说一下我各个科目的学习方法以及心得体会。

  三、政治:最后两个月复习也不晚?

  第一年我的政治总分并不高。只有69分,这个成绩如果考华科会被拖后腿。至于分数低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思想上不够重视,太轻视考研政治了,以为大家在政治上很难拉开差距;二是,一战我基本上将所有的精力放在了专业课上面,新闻史和传播学两门科目占据了绝大多数时间。实在没有太多精力去复习政治。

  结果后来出成绩的时候,发现成绩中上的那部分人专业课差距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明显,反而是公共课动辄拉出20分的成绩。因此,第二年我专攻公共课,距离考研四个月的时候,就开始反复背诵政治“风中劲草”,持续刷题。我印象里面《考研政治1000题》之类的习题册我至少做了三本,各类冲刺套卷我买了六七套,基本上做完了市面上能够买到的政治习题。

  刷题是我政治选择取得44分(总分50)的关键。而对待大题,我基本上是用电脑录入肖四、肖八、蒋五等资料的大题(题目和答案),然后加以整合,使之系统化,更便于背诵。最后大题算是差强人意,37分。

  再者,考研政治有几个误区一定要竭力避免:

  ▽

  1、“政治最后两个月复习也不晚”

  千万不要相信这种观点,如果你考工科的话,专业课差距可能相对较大,竞争的重点自然在专业课而不再公共课,这个时候,政治低一些也无妨。但如果你考华科的新闻,你就会发现,排名中上的那部分人专业课分数段非常集中,这个时候政治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政治考69和81绝对是天壤之别,几分之差就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2、“政治大题考前背背肖四肖八就行”

  很多人相信这种观点。但有一个逻辑是,肖四肖八作为人手一本的教材,人人都会看,如果你像大家一样,只是背背而已,那你凭啥能够比别人考得高呢?

  四、英语:要常抓不屑,日积月累的过程

  我的英语二第一年勉强过60,没有过四级,英语差得很。现在想,尽管当时花的时间和精力真的挺多,但英语学习终究是一个长线的过程,半年的突击,收效甚微。英语61意味着什么呢,尽管过线,但即便其他科目再怎么优秀,也很难进复试。第二年,我持续不断努力,也感觉提高不大,那时候都已经快绝望了,但考试的时候发挥超级顺利,一举考得73分的成绩,这个成绩在往年进入复试的同学中间绝对算不上好,甚至差很多,但确实是我全年的最好成绩了,我甚至不相信自己能考到比73还要高的分数。

  现在想想,考场上真是紧张。上来就开始看第一道大阅读,结果发现完全没弄懂,眼看着20分钟就过去了,赶紧把后面的题目全部瞎填了下,除了1、2小题稍有把握之外,3、4、5全都瞎填的。那时候我已经有判断了——至少错了三个。此时,我真的很想扔掉试卷,夺门而出。但我还是强忍着,突然发现第二个大题好像是在某个预测题见过,有点类似与原题,相似度极高,做完之后信心倍增,接连做完了剩下的两篇阅读,很顺利,此时才开始做新题型、写作文、做完形,毕后发现还剩10分钟,于是快读一遍课文,改了第一篇的三个题目,后来发现,全部改对。20个阅读一共就错了2个,第一卷60分怎么都有51分,但作文毕竟写的很草,所以我当时的判断,英语应该在70分左右。松了一口气。

  五、新闻传播实务(334):参考书基本不需要看

  这部分内容对于有相关实践经验的同学可能容易些,因为相对更容易上手。华科的新闻实务分为三部分,前两部分消息改写和报道策划,基本不用看书,只需要只知道怎么写加上多练习;最后一部分则是自选的方向,可以选网络传播(80%的同学都会选这个)、公关、广告、新闻评论等。我选择的是新闻评论,这部分需要看些书,因为两道简答中的一道题目基本是取自参考书,比较尴尬的是,我虽然看书了,但连续两年,这道15分的简答都完全回答错误,理论框架记混了。但尽管如此,还是拿到了120分,因此我估计,新闻评论方向因为鲜有人选,所以改卷标准可能稍微放宽了,当然这也是个人猜测。

  新闻实务参考书(其中,新闻评论的参考书是选修,考生可以选择别的方向):

  ▽

  1、孙发友.新闻报道写作通论(第二版).人民出版社,2006年

  2、何志武:《新闻采访》(第三版),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年

  3、赵振宇:《现代新闻评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

  前两本基本不用看,自选方向需要看看,把书中的小标题弄熟。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很多考生的痛苦来源于评论不会写,其实是因为平时不怎么关心新闻热点,如果长期没有信息输入的话,怎么可能写出自己的观点呢?凭借不断的练习,效果其实有限,所以我提倡“以看为主,以写为辅”的方式练习新闻评论,推荐几个公众号:新京报评论、澎湃新闻评论、人民日报评论、光明论、中青评论、荔枝锐评、爱上评论、吐槽青年:曹林的时政观察、红辣椒评论等;爱传播和考新闻公众号上则有新闻评论、消息改写和采访提纲、报道策划的相关内容,平时也可以看一下。

  六、新闻传播理论(440):传播学和新闻史是重头戏,伦理和热点则决定能否突破130得高分

  这部分我第一年和第二年的得分相同,都是124,稍微偏低一下。也比较吊诡,因为我第二年明明花费了很长时间去搞新闻史和传播学,也在word上整理了很多内容,为什么没有提高呢?可能是我写字太慢、且丑,导致最后一题没有回答完的原因。理论课方面,我不赘述了,还是推荐爱传播吧,尤其是20天20题什么的,性价比还是比较高的。下面说以下华科专业课基础参考书,主要有以下八本。

  ▽

  1、方汉奇 《中国新闻传播史》中国人民出版社 2009年

  2、吴廷俊 《中国新闻史新修》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年

  3、张昆 《中外新闻传播史》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年

  上述三本是新闻史部分,其中前两本是中国新闻史,建议以吴廷俊为主,辅之以方汉奇那本进行补充。当然,如果没有时间也可以不看,不会有多大影响;张昆院长的《中外新闻传播史》则需要细看,尽管全书字数较多,但可能考到的内容并不多,可以结合爱传播资料进行梳理,即便是整理下来也花费不了多长时间。

  ▽

  1、郭庆光 《传播学教程》 中国人民出版社 2011年

  2、罗杰斯 《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写法》,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2年

  3、刘海龙 《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年

  郭庆光的传播学教程是重点难点,里面很多内容必须熟练背诵,这是基础,否则在新传理论方面很难有竞争力。而罗杰斯的那本,可以看成课外书看,没有时间也可以不看,我作为一个二战考生,一直没有时间去啃,当然也无大碍。刘海龙那本可以看作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的详细版和扩展版本,有深度和难度,不要求背诵。理解方面,有能力啃下来当然好,不能完全理解也不大影响做题。就我个人建议,如果你是本专业考生,建议看一看这本书,会在知识的理解上比别人深刻一层,但如果你是跨专业,而《传播学教程》还不能做到烂熟于胸,那就老老实实抓基础吧,最忌《传播学教程》没有弄熟,就去看《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效果不大。

  ▽

  1、屠忠俊 《传媒经营管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年

  2、牛静 《新闻传播伦理与法规:理论及案例评析》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5年

  屠忠俊那本基本不会考。牛静哪本书要好好看,理论要能熟练默写,至于案例,要确保在自己脑海中有印象。

  七、复试:一定要用尽全力准备,攻克弱点,克服心理障碍

  初试完成之后的半个月,我就已经开始准备复试了,那时候在山东大学的自习室里面,但是我心慌的很厉害,效率很低。盘点一下我当时做的几个工作:

  (一)专业课面试方面:

  1、下载各个老师的论文并阅读,懂得各个老师的研究领域;

  2、整理一些专题,包括容易考到的,以及一些社会热点。

  (二)英语方面:

  1、准备英语自我介绍;

  2、报了爱传播英语复试班,整理了一些专业课的英语词汇和句子。

  (三)笔试方面:

  因为华科的笔试基本是3000字的政论文(长评论),材料是两会得热点话题,偏重教育和社会的,于是准备期间一直在看新京报的评论和滂湃新闻的评论。

  出乎意料的是今年华科做了大的调整,复试分数线从去年的388骤降至335。这就导致进入复试的人数由往年的30人左右猛增到100+,接近200人,不确定性大大增加(全日制中400分得都有被刷得,385也有被录取得)。尽管后来华科复试细则说今年分数核算不再加权,而是初试分数与复试分数直接相加,但根据华科公布的名单来看,分数核算依然采用往年的方法,没有改变,这就导致不确定性的确增加许多。

  华科这个方法进行复试和去年湖南大学的方法有异曲同工之妙,说白了其实是想放尽可能多的考生进入复试,然后从前往后前20+入读全日制,28名之后要么选择读非全日制,要么选择调剂外校。因此,如果不想读非全,335的复试分数线基本没有任何意义。在复试的过程中,我的研友385的秦某某成功逆袭,是全日制被拟录取的考生里面初试最低分,而我的英语搭档,人美声甜的400分妹子居然不幸被刷,390+被刷掉的更不在少数。以此观之,如果不考虑非全因素,华科的复试分数线基本不会低于去年分数线388分。

  还记得11号那天中午,按规定上午应该体检,但是我没去,呆在华科附近的小宾馆里面,总是有一种不祥的预感。我想,如果考不上就直接走了,这辈子估计都不会再来华科了,还体检什么呢?但是看到群里面研友发的名单上面有我的时候,我真的松了一口气。

  两年的长跑终于有了回报,

  我当时在想,

  我对自己的期待其实挺高,

  我只有越过了这座山,

  我的未来才会平坦。

  总之,这种感觉真的是如释重负。

  我为什么如此看重这次研究生考试呢?

  因为这很有可能是我最后一次翻身机会了,

  最后一次为了理想而奋斗了。

  这次之后,如果失败,

  我很难再有信心重来一次了。

  作者:喻家山歌神

本科四非二战圆梦华科新传:两年的长跑终于有了回报

转载请注明:本科四非二战圆梦华科新传:两年的长跑终于有了回报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