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海南大学考研分数线(海南大学考研分数线2021)

考研动态 adm1n 浏览 查看评论

海南大学考研分数线,海南大学考研分数线2021

1考研背景


一战报考了一所不考实务的985,除了实务不考什么都要考,加上我是跨专业,确实没学明白,书都没背完就上考场了。


二战没经历什么复杂的择校历程,因为很喜欢海南,就觉得一定要考上海南大学。中间越学越觉得题好难好深啊,几乎想要放弃,但还好坚持下来了,得到了400+这样还不错的分数。


2关于专业课


前期的读书+背诵

(一)学习状态的恢复


七月,刚决定二战的我,以为轻轻松松就能捡起知识。


但我发现,自己很难读进去书了。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里写“美国社会由印刷统治转变为电视统治,由此导致社会公共话语权的特征由曾经的理性、秩序、逻辑性,逐渐转变为脱离语境、肤浅、碎片化”。一战二战相隔的半年里,我每天都高强度玩着手机,要想摆脱充斥着彩色图片和爆炸式信息的手机,回到课本里没什么波澜的字句,并不轻松。


于是我买了喻国明老师的《网络新媒体导论》。个人感觉这本书内容没什么特别的,我也就只读了一次。它给我最大的帮助是,我开始恢复长时间读一本书的能力。


(二)正式开始背书啦


因为一战没有利用好暑假,导致后期很局促,二战时我就想尽我所能地用这两个月背第一轮书。即使海南大学近几年的真题已经很少有书上照搬的内容了,我还是觉得只有真的背住了知识,心里才有底。


毕竟还是有点基础,《新闻学概论》《传播学教程》《网络传播概论》我在七、八月边读边背,《传播学教程》是混着《范式与流派》一起看的,虽然慢一点,但对理论的脉络有所了解后,非常有利于消化知识。


以“培养理论”为例,《传播学教程》上给出了背景、基本观点、外围研究,但就仅此而已,第一次阅读时往往会忽视相勾连的内容。再看《范式与流派》,更详细的论述,比如“电视的主流化概念”,比如对该理论的批评和回应,让我能得心应手地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用以分析大众传播的潜移默化效果。



在专业课大概覆盖以后,我又背了一遍新闻史。海南大学已经很多年没考过中新史了,但毕竟也在考察范围内。新闻史除了作生硬的回答,还有一个很强的用法,论述段里浅提一下梁启超的新闻思想、黄远生的四能说或是韬奋精神等等,谁看了不说高级!


(三)其他要读的书


海南大学近年来题目越来越难,有时间的话推荐《 奇云》《媒介环境学:思想沿革与多维视野》这类拓展书目。同样的分析,你用芒福德就是可以把用麦克卢汉的卷到。

可惜七八月我并不知道这些书的重要性,导致后期零零碎碎的补天,且听下文分解。


(四)喜忧参半的实务


一战的院校并没有实务的考察,而海南大学每年实务都会出40分左右的题目,给我愁坏了。但换个思路,在背书以外,能学一项新技能,能用自己的笔杆子分析当下的社会事件,很有成就感诶!然后通过学习我知道了该怎么布置一篇文章。


之后就是练习,海大考评论最多,而政务/负面社会事件/正能量/普通社会事件的评论,每个类型都要找到自己最舒服的框架。我通过很多次的写和复盘,能感觉出通过几个月的练习,从两小时编不出五百字,到简简单单八百字,一步一步的提升。


结果考了策划,一次没练过,当下唯一的想法就是“我晕”。


这也提醒考生们,什么题型都要练啊!不要以为你猜透了老师啊!



实务理论方面,我发现各读一遍采/写/编/评的书来不及了,搜了很多经验贴都说可以直接找个不错的实务笔记上手背,大概整理了一下能找到的资料,确实就可以背了。实务理论都很简单,像“暗访”,就算不学新传都知道它是什么意思,我们掌握名词解释“定义+优点+缺点+记者要怎么做+举例”的框架,稳稳的满分啊!不放心的话,背完第一遍后,在脑子里整理一下看到过很多次的内容,类似“新闻工作者要具备新闻职业道德,牢记为党和人民服务”的套话,还有关键词的排列组合,写作的生动性/真实性/贴近生活/新闻伦理这些,写就完事。


中期平平稳稳地查漏补缺

(一)名词解释知识库


九月份,我从名词解释小册子里汲取了不少营养。里面包括基础理论、媒介考古学这类学界前沿,还有元宇宙这类业界热点。中间当然也有很多不足,比如身体传播、平台资本主义和许多德国学者理论的缺失,但作为前期学习效果的查漏补缺是相当足够了。我非常建议把这本小册子背熟,就算试题的名词解释部分没有一模一样的,也可以把碎片内容用在论述题里。


举个例子,“双十一购物节的影响”,我摘取出练习时写的一个论述段。


“通过大数据的应用,平台可以根据消费者过去的购物数据和算法画像下相似人群的购买偏好进行精准的推送,使消费者在轻松得到所需商品的同时,节省时间和精力。然而,这样的精准推送是基于用户个人全平台消费以及线下数据统计而达成的,用户在让渡隐私的同时,平台进行着无所不在的监控,成为了福柯笔下“全景敞视主义”,不自觉地接受外在的控制,并被资本窥伺。”


几行字,概括起来就是消费者省事,但隐私泄露,想必这也是大家看到题目最先出来的思路,可惜正是这样言简意赅的语言导致了论述空洞的噩梦。


怎么让这个框架充实起来?就需要我们明确平台这一万恶的主体,控制消费者的路径,和最终“省事或是监视”的达成,逻辑闭环,十分丝滑。再继续填充,控制消费者是通过用户自己让渡隐私+平台方对用户画像和算法精准推送实现的。这就基本差不多了,再用自己的语言过渡一下,不就成了吗。


但我是怎么知道可以用这些理论的呢?积累大量的理论。自己不知道整理猴年马月去,回到开始讲的,小册子就是我的好帮手。



(二)理论应用百宝箱

上面举例论述的题目和内容,大部分人只要做好背书+查漏补缺+练习,其实没什么难的,最难最痛苦的是遇到知识盲区时,不知从哪下手。只晓得背书的人,做一道“谈谈你对身体重要性的看法(30分)”,必傻眼。


所以我用高校真题集作为另一本知识大全。书里有大部分知名高校的真题及解析,浏览过一遍真题,基本就能对近几年学界关注的话题有所认识,比如21年多所学校考察的“信息疫情”,说不定明年自己学校就出了呢。


拓展知识面以外,看解析也是享受。这些解析都是上岸学生写的答案,也就是被目标院校老师认可的答案。沉下心来看,真的能感觉到他们散发着智慧的光芒,理论、案例精巧的运用,出烂了的题还可以呈现新颖的思路。


取其精华,取其糟粕。学会了,就是自己的。


后期一切为了考试

(一)上难度


海南大学考过“媒介域”和“媒介考古学”,为了搞清楚这些理论从哪来的、是什么意思,我搜索公众号未果后,登陆了B站。基特勒、德布雷、克莱默尔……这些闻所未闻的学者突然冲进了我的世界。各种高深的理论,还有媒介哲学,让我每天都觉得自己是个文盲。



(二)模拟考


拓展这些内容的同时,我也进行了几次模拟考。这里用了我一个教育学朋友的做法——不做机构自己出的模拟题,而是练习往年的真题。开始我很怀疑有效性,毕竟备考阶段都是照着这些题获知的重点,自己再做能有提高吗?


然而,展开淡黄色的答题纸,把几年来的试题自己动笔写下来,完全是不同的感觉。我也购买过机构的模拟考,出题的思路和重点比真题差太多了。


(三)复盘知识


最后阶段的复盘,很多人会建议背专题,但在前期我就放弃所谓专题了。一方面是因为自己整理太浪费时间,另一方面是就算专题做出来,它也是已经掌握的知识嚼了又嚼。更不用说考试也未必会出这些题。


再举个例子吧,所有人都知道的技术专题,涵盖5G、VR、人工智能、区块链、元宇宙等等,这些技术的共性除了以大数据为基础,弊端是隐私侵犯,其他各有各的特点啊。能放进专题里的都是基础知识,老师但凡出了这个题目,是想看到新颖和锋利的思想,而非一个万能的框架。


所以我还是重新翻看了名词解释小册子,多背几遍,考场上相应的理论自然就会从脑子中弹出。


3

关于政治


政治75+的分数,不好也不坏吧。


第一年把徐涛的课都看完了,那叫一个自我感动啊!


二战放弃了网课,直接开始做1000题,建议搭配《腿姐冲刺背诵手册》学习。跟专业课差不多的逻辑,手册上是理论,1000题则是应用。挑着题做完了第二轮,肖八上市后开始主攻肖八,一天一套,不会的题目及时翻看《腿姐冲刺背诵手册》,有几套题竟然45+了。


肖四肖八一共也就12套题,为了保持选择题的手感,我还是以一天一套的频率,尽可能做了市面上所有的模拟卷。



4

关于英语


英语是我这一年提高了20分的科目,虽然70+的成绩比各路大神差得远,但我很知足了。


其实英语基础还行,六级虽然450,好歹也是过了。一战的最后几个月只顾背专业课,英语一周顶多做一套题,加上考场上旁边的同学发出很大噪音,心态彻底爆炸。

二战调整了一下策略,每天背单词、练两篇真题阅读,辅以答题技巧,牢记唐迟“定位好的句子是解题最为重要的依据”,越做越丝滑。中午吃饭的时候我会看一集美剧,当然这个主要是为了娱乐,不知道哪来那么多时间,我把《生活大爆炸》十二季完整看了一遍(汗)。


就这样,突然有一天,开窍了!看剧时能get到角色说话的节奏,做阅读时也能感受到“这里开始是从句啦”,好神奇。



这两篇阅读的勾画还挺直观的,过去偏向单词,之后单词有了一定的积累,可以整体地理解句子。


至于作文,我真的背不过王江涛那几十篇,就看了石雷鹏的作文课。因为考试之后没对答案,我无法提供主观题得分,但至少他的套路让我有话可写,知足常乐!


说实话,上考场时还是有心理阴影的,生怕再出了岔子,做阅读前狠狠地深呼吸,平复心情后,“考研英语不过如此”。


海南大学考研分数线(海南大学考研分数线2021)

转载请注明:海南大学考研分数线(海南大学考研分数线2021)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