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是211吗)

考研动态 adm1n 浏览 查看评论

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是211吗   第二,师资力量是决定机构好坏的重要因素,教师队伍也是决定南京考研培训机构教学质量的必备条件,部分机构会讲教师的资历情况及详细介绍发布在官方网站上供考生参考。在报名之前也可以咨询一下客服,将自身的情况告知给机构,询问机构是否能根据自己的基础和目标院校给出针对性的指导方案。此外,考生也可以通过机构发布的公开课来了解讲师的课堂风格,例如高途考研的曲艺老师就公开讲解过考研政治,不仅能让考生了解考研政治的题型,而且对知识点的把握也比较精准。考生只有切实的体验过不同教师的教学风格,才能选择出更适合自己的机构,以取得最好的成绩。  2.上课模式很重要

作者:十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国家的工业基础薄弱,布局不甚合理,全国70%以上的工业集中分布在占国土面积不到12%的东南沿海地区,广大内陆地区除了抗战爆发后“西渐运动”内迁的少数近现代工业外,基本上是一片工业的荒原。自“一五”计划实施起,国家便十分注重改变全国不合理的工业布局。国家集中力量,建设了东北工业基地、大力改善交通条件、加强基础工业建设、安排大批工业项目,广大内陆地区自此具备了初步的工业基础。

1964年,我国国民经济调整取得了重大进展,基本上度过了三年自然灾害和因“左”倾错误而造成的严重困难时期。正当国家着手制定第三个五年计划时,我国的外部环境日益恶化:中苏交恶后,苏联在我国西、北部边境集结重兵;美国在越南的战争步步升级;东南沿海各省面临着台湾当局“反攻大陆”的叫嚣;印度一步步挑起中印边境冲突。国防安全的严峻形势,使中国领导人开始思考战争爆发后的后方生产建设问题和适应战时需要的战略纵深建设问题。

1964年5月至6月17日,中央在北京召开工作会议,会议着重讨论了“三线建设”问题,做出了集中力量、争取时间、建设三线、防备外敌入侵的战略决策,决定在全国迅速展开“三线建设”,加强战备。

1964年的一整个秋天,受冶金部指派,张益民、王连甲等人数度往返于川陕之间的山水沟峪,他们要按照“靠山,分散,隐蔽”的方针,为一座即将建设的保密工厂踏勘出一片合适的厂址。经过反复对比,厂址最终选定在温水沟村南、秦岭北麓的清水河畔。

也是在这个秋天的9月,冶金部向洛阳有色冶金设计研究院和北京有色冶金设计院下达了宝鸡稀有金属加工厂和研究院的设计任务。

稀有金属材料是现代国防军工、尖端科学和空间技术不可或缺的新型材料。早在1958年,中央就提出要建设稀有金属加工企业,至1962年,我国初步解决了稀有金属的选矿、冶金、金属制备、材料加工等技术问题,为稀有金属工业化生产提供了条件。工厂的建设原本寄希望于苏联的援助,后因中苏关系恶化,国家方才决定继续走自力更生、自行设计建造的道路。及至1964年,建设大三线的战略决策为工厂建设的加力提速提供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1964年12月18日,冶金部以(64)冶设字6519号文批准了由北京有色院为主的设计单位提出的宝鸡稀有金属加工厂和有色金属研究院第一分院的设计方案。该文件指出:“该厂除进行稀有金属加工材料的研究和冶金仪表的修理、试制工作以外,并须年产钛、锆、钨、钼、钽、铌、铪、铼等八种稀有金属及其合金加工材100吨”,“投资控制在8800万元以内,劳动定员应控制在2000人以内”。

1964年底,冶金部在兰州召开西北三线建设工作会议,决定按稀有金属材料专业化生产的要求重新确定厂院的性质与规模,并以“九〇二”作为工程代号(1965年1月7日,冶金部《关于企业代号的通知》印发,工厂代号亦定为“九〇二”),按照当时三线企业建设“边设计、边施工、边生产”的方针,组建了以十二冶朱文恭为总指挥,生产方王德生、王连甲任副总指挥的由设计、基建施工、加工厂三方领导参与的工程现场指挥部,决定采取大会战的形式加快工程建设进度,力争3—5年建成。

承担设计任务的人员组成设计大队,包含来自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洛阳有色设计院、北京有色冶金设计院、长沙有色冶金设计院、包头钢铁设计院、新疆有色金属工业管理局设计研究所、本溪合金厂、丰台仪表厂、西安冶金建筑学院、西北地基基础研究所、宝鸡稀有金属加工厂、第十二冶金建筑公司等12个单位的181名设计人员。李东英任设计总负责人,具体工作由王道隆、王尚伦、张凤岐、李云飞等人负责。除少数洛院人员外,工艺设计人员最开始主要由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人员担任,有王道隆、杜连山、李宝信、周仲毅、王兆森、李耀权、朱自强、刘景忠、刘焕春、张鹏云、江河等十余人,还有750厂和本溪合金厂派出的计兴国、佟润春、崔树屏、赵连弟等;其余土建、采暖通风、电气、给排水等专业的设计主要由其他院所人员担任。1965年10月冶金部改定为洛阳有色设计院负责。1968年,由于任务情况的变化和政治形势的发展,设计人员陆续回原单位,以后的设计人员主要由洛院派出。

1965年3月,设计大队提出了九〇二厂设计方案,同年7月19日冶金部以(65)冶设字2702号文批复了这个方案。批复要点为:钛、锆、钨、钼、钽、铌、铼等稀有金属的板、带、箔、管、棒、丝等加工材生产能力共计1081吨/年,其中钛材1000吨;钛板的产量要为将来发展到年产800—1000吨预留空间;主要设备由1200毫米热冷轧机、3500吨挤压机、550毫米带材轧机和能生产厚度0.01毫米、宽度300毫米多辊轧机等组成;投资控制在1亿元以内;劳动定员按2100人考虑。尽管该方案在其后的工程建设过程中做过多次修改,但总体上还是以这一方案为基础的。

设计大队最初驻石坝河宝鸡专区干部学校,住宿在学员宿舍,桌子在学校大礼堂内和主席台上一摆就是设计室。人多桌挤,夏日炎炎,室内闷热,挑灯夜战,飞蛾扑火,蚊虫嗡嗡,一帮年轻人认真地趴在设计桌上,铅笔与蒲扇齐舞,蓝图一张张脱手而出。虽然艰苦的条件对这群年轻的知识分子来说是个不小的考验,但年轻的朋友在一起,比什么都快乐!为了更紧密地与施工配合,设计大队的不少人员又直接搬到工地的工棚内搞设计,工棚低矮,通风采光都不好,烈日之下如同蒸笼。设计大队中,一首不知谁人所作的打油诗开始在彼此间口口相传:设计日当午,汗滴桌上图。孰知工厂秀,筹建多辛苦!

根据冶金部提出的“开得动、站住脚、早开工”的指示,1965年1月7日西安冶金勘察公司和武汉冶金勘察公司到场地开始勘探。为了加快“九〇二”工程建设速度,冶金部做出了两个决定。一是将老厂的设备和有关人员迁至九〇二厂。1965年6月,冶金部决定将本溪合金厂粉末、拉丝车间全套(包括库存未安装的)设备和人员及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有关粉末、拉丝配套设备和人员迁至九〇二厂,组成制粉拉丝车间,要求年内全部迁完;将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合金加工试验室全套设备及人员迁至九〇二厂,亦要求年内基本迁完。从本溪合金厂共迁来307台(件、套),其中设备172台,仪表、压模135件;由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共迁来设备197台(件、套)。此外,从750厂和601厂又分别迁来38台(件)和15台(件)。为了确保“〇九”工程,1969年冶金部又决定将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的一部分设备迁至九〇二厂,包括超声探伤和退火炉等设备共46台。二是老厂包新厂。1966年4月和6月两次下发文件,要求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对九〇二厂实行总包,东北轻合金厂、苏家屯(沈阳)有色金属加工厂、抚顺钢厂、北京仪表厂、北京钢铁研究院等单位要对口负责九〇二厂的工人、干部的技术培训和工艺技术,为工厂建成开工做准备。

1965年3月,“九〇二”工程设计大队和第十二冶金建筑公司5000多人先后进入工地。从各厂调来九〇二厂的工人、干部和1965、1966年分来的大中专毕业生、几百名复转军人和中学毕业生也先后从全国各大中城市来到这里,加入“九〇二”的创业与建设行列。为了争时间,抢速度,按照“三边”的方针,各项工程按计划进展顺利,同年3月20日破土动工。1965年上半年修筑道路五公里,架设输电线路近三十公里,安装管道一千米,保证了水、电、路三通,解决了吃水、用水、走路和用电问题;建成了施工用的临时工棚,有厂房、仓库、食堂、办公室;全年不仅建成了转运站、职工浴池,完成投资1000多万元,而且,包括有04(难熔车间)、05(仪表车间)、06(机修工模具车间)、07(动力车间)、08(科研)和单身大楼等20多个工程同时开工建设。

1965年下半年和1966年上半年施工进入高潮阶段。北起滑河滩,南至秦岭山谷,整个工地,六千大军,炮响机鸣,远近灯火,通宵达旦,场面十分壮观。工程进展很快,不到一年时间,难熔车间试车投产,科研的综合楼、分析实验楼、物理检测楼交付使用。机修工模具车间、仪表车间、动力车间基本建成。九〇二厂的机关大院、单身大楼、在温水沟的19栋干打垒等办公和生活设施也先后建成。

1966年3月,在“设计革命”中,“生产工艺从新,工业建筑从简,生活设施干打垒”和“先生产,后生活”方针的影响下,对建设方案进行了第一次大的修改。降低了厂房高度,仪表楼削去两层,缩减了防洪沟的宽度,砍掉了建材库、原料库、设备库、工厂围墙,去掉了车间内的工人更衣室、厕所等设施,也去掉了家属楼,只准盖平房和干打垒。1966年5月,进一步贯彻“靠山、隐蔽、分散”方针,除当时已建成、基本建成和已开始兴建的难熔、科研、仪表、机修、能源动力和熔炼车间外,在山外已经平整完场地的情况下,决定将锻造、管棒、板带等主要生产车间建在山里。这次总平面的变化是设计方案第二次大的修改。进山的前期工程就相当艰巨。从1966年10月至1967年12月,挖山平地,河堤、山崖筑护坡,过河架桥,艰难地打通一条进山道路。修建厂房更加困难。山里地形狭窄而复杂,为了平整地基,有的要劈山填河,由此推迟了工程开工时间,拖长了建设时间,最晚开工的车间直到1971年才建成。

1966年五六月间,经过一年建设的厂区已见雏形,04车间已初步具备生产条件。第一批职工大军开始从北京、东北、山东、山西、湖南等省市向这里汇聚,投入三线生产。这批人中,大多数是将父母、配偶、子女留在原地,只身来到宝鸡的。他们有的住在简易工棚里,有的在职工食堂里用床单等物品隔开一个个小格子居住,如同简陋版的方舱医院,还有的租住在近至温水沟、远到马营镇的农户家中。

住在清庵堡的职工,上下班时途经清水河,最初只能趟水过河,每逢河水上涨,不仅不能上班,连吃饭都成问题,厂领导组织人员在河面上架一根铁索,用一个筐装上馒头运送到对岸,职工们称之为“吊馍”。后来,施工队修建了一座吊桥,但每逢汛期,清水河浪花滚滚,过吊桥时还是存在安全隐患,也曾发生过坠落溺水事故。

从310的三岔路口到山里二区、三区的公路在1975年前均是砂石土路,有“晴天扬灰路、雨天水泥路”之称,住在郭家村、永清堡、马营的职工上下班主要依靠几辆解放牌货车通勤(只有一辆大轿车),司机驾驶室常常挤坐两个带孩子的女职工。有时车少,步行上下班也是常事。开始时卡车没有帆布棚,每逢下雨天每人一把雨伞,天上下大雨,伞下下小雨,所以不少职工不愿挤车,宁肯步行上下班。

厂职工一面生产、一面与十二冶职工搞土建工程:建筑北大门西侧的长坝,抬方石砌坝,担黄土填方;铺设通往岔路口的道路,扛水泥袋,推砂石车,和混凝土;盖温泉村的干打垒,挖地基,打土坯,担砖石。浑身是汗,满衣是泥,脚下起了血泡,手上长了老苗,但不管是男是女个个干劲十足。为响应亦工亦农的号召,丰衣足食,还办了几期农场,不少职工在农场长期工作。直到1976年11月,全厂职工日夜会战,自己动手修筑了从三岔路口到厂区约4公里的水泥路面,与此同时二车间、三车间职工自力更生地修筑了二区、三区水泥路。

当时,粮食还是由国家定量供应,粗粮主要是玉米面,细粮是普通面粉,逢年过节供应有限的标准粉、富强粉。为了解决吃大米的问题,很多工厂的职工们都会有到天王、高店、安乐等地用面粉外加劳保用品换农民的大米的经历。蔬菜、副食没有市场,只有到农村购买。烧的是煤,每逢星期天,职工们忙于买煤、打煤坯。

1983年前,工厂没有什么文体娱乐设施,露天电影成了职工、家属主要的娱乐活动。每逢银幕挂起,两侧就排满了高低不等、长短不一的板凳。《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三战”轮流上演,场场爆满,百看不厌。一到夏天,职工、家属便去温水沟三号水库、二号水库游泳。有了电视机后,起初没有几户有电视,为了满足大家看电视的需求,于是在商业街东侧楼头安装上电视机。在没有电影的晚上,电视机周围就坐满了人,演电视连续剧《射雕英雄传》时人最多,每台电视机前少说也有上百人观看。

虽然比起抗战期间“西渐运动”内迁而来的宝鸡工业奠基者们,这时的生活条件和技术设备都有了极大的改善,还有着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但“三线”创业者们的生产生活条件依然是十分艰苦的,他们忘我地工作,心里只有一个愿望:“早日把工程建成投产,为国防建设做贡献”,吃苦受累,无怨无悔。领导现场办公,与职工同甘共苦,科技人员与工人一道,奋战在机台,处处呈现一派团结奋斗的生动场面。

从1965年元月到1967年初,是工程建设中最紧张、最艰苦,也是进度最快的时期。在两年的时间里,完成了设计、勘探、施工准备和山外(即一区)大部分车间、科研楼的建设。粉末、拉丝、机修、仪表等部分车间投产。此外,基本上完成了设备引进任务。1967年至1971年主要是完成山里二、三区的建设与山外部分厂房和实验楼的建设,完成了几台从国外引进的大型主体设备的安装调试,初步形成了钛、锆、钽、铌的生产条件。1972年至1975年,主要是完成配套和收尾工程。这段时期,工厂集中力量进行科研、试制、生产,努力完成几项重大的军工任务。施工和设计单位又接受了其它工程项目而陆续撤出。“九〇二”工程配套及收尾工程进展缓慢,在上级部门的督促下,“九〇二”工程最终于1976年初完成交接。整个工程累计投资二亿二千万元,安装设备总重15000吨,全厂总占地面积88公顷,其中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形成稀有金属加工材的生产能力为369吨。不再赘述。

创业建厂时期的第一个军工任务是“〇九”工程。1958年,中央军委决定建设“〇九”工程并于1967年9月发出了建国以来的第二号《特别公函》。1969年初,冶金部给九〇二厂正式下达了13种规格的锆铪材任务,其中φ8无缝管3840根。广大干部、科技人员、工人在“一切为军工服务”的精神鼓舞下,组织了“3840”大会战。当时,山里的几个车间尚未完工,在设备、工艺、检测方法都不健全的条件下,广大职工凭着高度的责任感、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集体的智慧、科研与生产紧密结合的优势,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于1970年3月保质保量完成了任务,为我国第一艘核潜艇下水做出了贡献,谱写了创业史上的光辉篇章!

其后,经过整顿调整、三线调迁、体制改革,宝钛不仅建成了目前国内最大的稀有金属材料综合性生产和科研基地,而且使企业发展成为国内一流、国际上颇具影响力的现代化企业集团,为我国稀有金属材料加工业的发展做出了无愧于时代的卓越贡献。可以说,一部宝钛史,就是我国以钛为主的稀有金属材料加工业的创业史、奋斗史、发展史!

无论是宝钛,还是其他三线厂,老一辈的创业者们为这些工厂的创立和奠基付出了艰辛的血汗,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在那些峥嵘岁月里,他们听从党的召唤,放弃大城市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毅然奔赴大西北,支援“三线”建设,用热血和汗水浇铸了中国工业坚实的基础!

虽然“三线建设”在如今的眼光看来,存在着建设规模过大、缺乏前期论证、布局不够合理、结构有所失衡、因项目保密性强造成协调管理难度大、厂址因地质条件复杂而技术难度高等问题,但对项目所在地而言,客观上还是改善了基础设施、加快了工业发展、促进了农业建设、形成了新型工业城市、增强了科教实力。在工业迅速发展的形势下,宝鸡市城市公用设施远远跟不上发展需要,为了适应三线建设发展的需要,统管宝鸡专区范围内几个工业区和主要企业,1966年8月1日,宝鸡市获批升格为地级市。大规模的三线建设,在一定程度上还成为陕西工业由点到面扩展的推动力,增强了陕西工业实力,拥有了较强的生产技术装备,基本形成了比较雄厚的工业基础和一定规模的工业部门,成为国家规划发展的电子、机械、纺织、电子仪器、有色金属、冶炼、能源、国防军工等多门类的基地。通过三线建设,使“一五”“二五”计划中,工业资源过分集中在西安、宝鸡、咸阳的城市工业格局,沿陇海、宝成、阳安铁路向关中和陕南地区拓展,陕南的工业生产能力空前提高。大批工厂和科研院所的内迁,给项目所在地带来了活力,有三线建设项目的地方,往往就是那个地区最发达的地方。

“三线建设”是工业企业有计划地向西部纵深地区转移、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顶层设计,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铸就了以爱国奉献、艰苦奋斗、团结协作、勇于创新为核心的三线精神,留下了丰富的工业遗产。“三线建设”为我国中西部地区构建了现代工业的基本框架,促进了内陆腹地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三线建设者足迹所到之处,都为当地留下了独具特殊影响的现代工业文明旧址。三线建设时期建成的工业企业,有的至今仍然在当地发挥着支柱产业的作用。同时,还有更多的三线建设时期建成的工业企业随着三线建设的调整改造迁移到了城市,遗留空置下大量的厂房和生活区。这些旧址现已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改变旧中国落后面貌的重要历史见证,成为进行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活教材。

提几个宝鸡地区工业遗址开发利用的鲜活案例,长乐塬抗战工业遗址、凤县红光沟航天六院旧址、灵官峡宝成铁路纪念馆、金台水泥厂理想共创文化艺术创意产业园。在没有疫情干扰的日子里,这些工业的旧址,每日里参观、研学者络绎不绝。至于某酒、某乳、某水、某烟所精心打造的工业旅游项目,虽然更会给人一种情景体验式广告的观感,但也自有它的积极意义。虢镇片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宝鸡地区少有的几个工业集中片区,作为为“大三线”配套的一家“小三线”企业——宝鸡磷肥厂就坐落在虢镇火车站的正南方。笔者始终为该处厂址及其遗留下的厂房、设备没有开发成为陈仓区一处可以展示虢镇、乃至宝鸡地区工业发展史、为区内群众就近就便提供群众文化活动空间和休闲旅游、参观研学的天地而感到遗憾。

历史总是会有相似的地方,当今的中国也需要一场新时代的三线建设。面临今天的外部挑战,内循环是中国“先为不可胜,待敌之可胜”的根基。而做大做深国内市场,简单的转移支付是完全不够的,要成为生产者,才有资格成为消费者。广大的中西部内陆,要成为具备磅礴消费力的市场,真正需要的是产业赋能。产业赋能并不是牺牲市场效率,而是通过更公平的基础设施投资、资源与资本的下沉,促成市场格局、要素相对价格的变化,最终构建全新的,具有市场逻辑的比较优势。人口压力下,三线建设更有必要,中国需要更多宜居宜业的中等城市,形成网状的点状城市带,而不是超级城市为绝对中心,大树吸干榨干,树下寸草不生。大城市无节制的膨胀,成为吞噬人口的黑洞。

三线的种子已经播下,这种子就是笔者一直反复陈述的工业文化与一代代产业工人的坚守,它能否成长为参天大树,不仅取决于人的奋斗,更取决于“功成不必在我”“善战者无赫赫之功”般的战略决策支撑。

本文由十月原创,并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千渭之汇】同步首发。

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是211吗)

转载请注明: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是211吗)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